在《湘夫人》一文中,雖然屈原使用了極其隱晦的曲筆,來描寫和贊美這位使他無比鐘愛的“湘夫人”,但還是露出了令人生疑的蛛絲馬跡。
其一:通過屈原謙卑的態(tài)度判斷,“湘夫人”擁有很高的地位,而且超過了屈原本人,很可能是一個王室成員;其二:“湘夫人”有著驚人的美貌;其三:“湘夫人” 是位已經(jīng)出嫁的、受道德禮教制約的女人,她不能與屈原公開見面,而只能跑到荒郊野外與其秘密幽會;其四:標題“湘夫人”中的“湘”代表楚國,“夫人”就是妻子。對照王宮里的所有有身份的女人,符合“湘夫人”這四個特征的只有楚懷王的寵妃鄭袖。
有道是: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盡管屈原在文章中,非常小心地采用了較為隱晦的筆墨,來描寫心中那個女神,但是,他還是沒能騙過楚懷王的眼睛。楚懷王堅定不移地認為,文中的 “湘夫人”就是自己的寵妃鄭袖。堂堂一國之君,豈能容忍自己的女人被他人攬入懷中。憤怒的楚懷王將屈原放逐到了遙遠的南方,使這對苦命鴛鴦永世不得相見。
時光荏苒,十幾年之后,即公元前296年,楚懷王在秦國病逝,秦國把遺體送還了楚國,“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楚人正式立太子為王,是為頃襄王。耐人尋味的是,心灰意冷的屈原聞聽此訊后卻由不住的歡欣鼓舞、心喜若狂。人們不曾會問:一個被罷官流放的人,一個與政治完全脫離關系的人,屈原對這事為什么會如此敏感而興奮呢?只有一種解釋:屈原相信他的老情人“湘夫人”會想盡辦法說服頃襄王,讓他這個真正的父親重返京城,再握權柄。然而,屈原高興的太早了,他的那些政敵們不會輕易讓他這個潛在的危險人物東山再起。政敵們想盡辦法封鎖消息,不讓頃襄王知道自己的身世,并立即派出刺客,追殺屈原。于是,汨羅江上上演了一出殘酷的悲。捍炭蛡內缋撬苹,乘龍舟追殺屈原,屈原則乘另一龍舟倉慌逃跑,一個文人怎能逃過那些武藝高強的刺客的追殺。
屈原被逮住后,刺客們毫不猶豫地將屈原裝入麻袋,用繩索捆了,拋入了波浪滾滾的汨羅江。隨后,政敵們又炮制了那篇屈原的自殺遺書《懷沙》,在全國各地散發(fā),捏造了屈原自殺的輿論。
盡管政敵們煞費苦心地制造了種種假相,但是,紙里包不住火,當時有不少人還是知道屈原被謀害的事實真相,然而,由于恐懼,由于怕引火燒身,他們不敢直接了當?shù)卣f出,于是便想出了每年在屈原遇害的那天舉行祭典活動。用賽龍舟來隱喻當時追逐與逃亡的激烈場景,用包粽子來隱喻屈原被投入江中的悲慘結局。其中,米餡象征屈原的身體,粽葉象征裝他的麻袋,外面的粽絲象征捆扎他的繩索,而將粽子投入水中,則象征屈原被人投江淹死的真相。
我們再看紀念屈原的節(jié)日端午節(jié),同樣暗含著非同尋常的意義:“端”就是端正、澄清的意思;“午”就是“忤”的通假字,指違反真相的謊言。有此可見,端午節(jié)就是一個澄清謊言的日子,一個讓后人有機會重演和目睹屈原遇害時的情景的日子。
此外,吳郁芳先生也曾撰文,列舉了大量的歷史資料和史實,深入考證后指出:“否定屈原自殺,但不否定其‘自沉’。”吳先生這里所說的“自沉”,指的是“賜死”的一種。而“賜死”是古代君對臣經(jīng)常使用的刑罰手段,只是所“賜”的死法不同罷了。屈原正是由于某種原因觸怒了龍顏,才使的楚王下達了對其“賜死沉江的命令”。
兩千多年過去了,一代英豪屈原的真正死因恐怕再也沒有人能夠說清,只有那唯一能夠見證歷史真相的汨羅江水,一如既往地滾滾流淌著,用人類不懂的語言訴說著當年的那場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