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楊修的死因,大概是有這么兩個的:一是曹操的妒才忌能;二是楊修的恃才放曠。所以當恃才放曠的楊修碰撞到了妒才忌能的曹操的時候,自然是不會有什么好的結(jié)局了。可是,楊修為什么非要在妒才忌能的曹操面前恃才放曠呢?以楊修之才去了解曹操的妒才忌能應該不會是什么難事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所以楊修非要在妒才忌能的曹操面前恃才放曠是不能簡而言之為不識時務的,應該是有其他的原因了。
一是才太大。如果讀過了《三國演義》,那么誰也不能不說楊修的才是太大了。二是官太小。如果讀過了《三國演義》,那么誰也不能不說楊修的官是太小了。當太大的才遭遇了太小的官的時候,當太小的官委屈了太大的才的時候,對于這樣的尷尬而哀傷的境地,古之大才子們的抉擇大概是有這么兩個的:一是因才棄官而浪跡天涯,這方面要數(shù)詩仙李白做得最突出了;二是因官屈才而沉浮宦海,這方面主簿楊修做得也算是突出的。當然,不論是因才棄官而浪跡天涯的李白,還是因官屈才而沉浮宦海的楊修,都是本無可厚非的,也都應該是對生活的一種理解,對生命的一種抗爭罷了。
對于楊修的因官屈才而沉浮宦海,這里略作些許膚淺的解讀。在《楊修之死》之中總共插敘了六件事情:改建花園大門、分食塞北酥餅、夢中殺人、告發(fā)曹丕陰事、教曹植斬門吏、為曹植作《答教》。其中,前三件事情屬于日常生活的范圍,后三件事情屬于政治活動的范圍。前三件事既是楊修向曹操證明自己才華的過程,也是楊修了解曹操其人的過程。通過前三件事,楊修不會不憂傷而惶恐地發(fā)現(xiàn):在妒才忌能的曹操治下,其官也只能是做到主簿了。“仕而優(yōu)則學,學而優(yōu)則仕”。才華橫溢的楊修又怎甘自己的仕途凋零呢?因此也才有了后三件事:楊修做出了自己人生一次無比重大的決定,他毅然地轉(zhuǎn)身投靠了更欣賞其才的曹植,并且積極地輔助曹植競選曹操的繼承人。因為只有這樣,他的仕途才是無量的,才有出人頭地之日。對于楊修不再熱衷于曹操賞識的另一個有力的佐證是:在前線,當楊修知道了“雞肋”的夜間口號(也知道了曹操內(nèi)心的糾結(jié),也知道了曹操將要退兵的想法)時,他并沒有像以前那樣忙著跑到曹操的帳里去證明自己的才華,而僅僅是教手下的軍士做好歸程的準備而已。從才華的肆意張揚到才華的低調(diào)處理,這不能不充分地說明了楊修的政治立場的劇烈轉(zhuǎn)變。當然,這樣的政治立場轉(zhuǎn)變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的?墒牵瑢τ谏畹挠褂孤德,甚至是蠅營狗茍,不拿出來點勇氣還真的是很難有所轉(zhuǎn)變了。
總而言之,在我看來,楊修之死的根本原因是在于他自己渴望做官,渴望做大官。而做官、做大官的渴望既是楊修大才華的極致體現(xiàn),更是楊修戰(zhàn)斗人生的極致寫照。
讀過《楊修之死》的人想來該是有多少在譏笑著楊修的恃才放曠啊。殊不知楊修亦是很具有些魏晉時代的名士之風骨的。“與其茍延殘喘,不如盡情燃燒”。還是謹以此句來總結(jié)楊修的世間一生,來告慰楊修的在天之靈吧。